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者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取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者,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者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者,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1)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概括化理论)。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3)根据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经验类化理论告诉我们,要重视基本原理、理论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概括。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原理或规则的教学,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在教材的呈现上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要精选教材,选择具有共同性原理的基本概念进行教学。 在教师教学方法上,传授给学生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用原理,产生学习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