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写一份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2页“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附教材:8、统计)
《教学设计与教育案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 《平均数》
(一)内容分析 例1: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
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 《平均数》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授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在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对统计内容的进一步研究,也为后面继续学习统计图奠定知识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为以后类似课型的学习提供探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对分数的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平均分的意识。但是四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从心理发展特点上说,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换,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迅速发展,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活跃,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例1和例2的探究,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例1主题图,创设一个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的情境。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2.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②教师归纳“移多补少法”。 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③讲解平均数。 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
④探究求平均数的其他方法。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⑤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从而引导进入下面例2的学习。
(2)教学例2。
①出示例2。 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知道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哪一队的平均数大哪一队的成绩就好。 ②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教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③比较两组的成绩并总结平均数的意义。 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小组讨论。师生总结出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巩固新知 游戏巩固。随机请班级五个同学站起来报出他们的年龄,然后计算出五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年龄,以及自己所在的数学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求出平均年龄并比较大小。
6.板书设计:略